遠山的回響|綠水青山生“金果” 江西宜黃“北果南移”的破壁之路
編者按:央廣網《遠山的回響》系列報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間二十年》,聚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載的時代回響。二十載山河巨變,千萬個“余村”涌現。他們是“兩山”滋養的新生代,用AI技術嫁接生態農業,以創客思維激活田園夢想,讓陳舊老屋變身“共益社區”……青春與青山雙向奔赴,山水間的幸福畫卷,如今正在變成現實。
青山環抱,宜黃河畔,薄膜連棟溫室大棚依山而建,宛如一片波光粼粼的銀色海洋,靜靜鑲嵌在贛東大地。
清晨,大地尚在蘇醒,霧氣還沒完全散去,果園里已是一片忙碌。水汽氤氳的大棚里,一株株櫻桃樹枝繁葉茂,整齊排列。林志剛穿梭其間,手指輕點手機屏幕,滴灌系統隨即啟動,細密的水霧精準地滋養著每一寸土壤。
櫻桃本是北方的水果,“南移之路”困難重重。林志剛在故鄉的土地上,完成了一場幾乎不可能的試驗。

航拍櫻樂源基地的新舊對比圖,左圖拍攝于2020年,右圖拍攝于2025年(央廣網發肖江峰制作)
這一切,始于一個回鄉的承諾,成于一個龐大的“智囊”,最終歸于一份深沉的鄉情。
候鳥歸巢的雙向奔赴
江西,多山之省。山,塑造了它的地貌,也定義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勤勞質樸又堅韌的品質。
宜黃縣物產豐饒,瓜果飄香。田野之上,萬物盎然,迸發著勃勃的希望。
生態環境優良的宜黃,正面臨著農業轉型升級關鍵時期。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成為擺在面前的時代課題。
2019年,對林志剛而言是一個人生的分水嶺。林志剛和愛人廖娟萍已在上海和浙江打拼十余年,在現代農業產業領域,也有著一定的建樹。但候鳥歸巢,游子戀家,一直如此。
那一年,宜黃縣“三請三回”的政策春風吹到了浙江,林志剛眼前一亮。給地、給政策、免租金……一套組合拳下來,他意識到家鄉正呼喚一場農業科技革命,也看到了家鄉的誠意滿滿。

林志剛講述著他的回鄉心路歷程(央廣網記者周蓓攝)
“在外漂泊幾十年,心里總是惦念著家鄉?吹酵恋貟伝摹⒗先撕⒆恿羰,不是滋味。就想著,總有一天要回來做點什么!绷种緞偛辉侏q豫,帶著技術與夢想回到闊別已久的故土。
人,回來了;地,種什么呢?林志剛把目光投向了大櫻桃。
這個念想,與他彼時正癡迷的一個農業項目不謀而合。在浙江工作時,他就敏銳注意到,高品質的櫻桃在南方市場是“奢侈品”,價格高昂卻供不應求,幾乎全部依賴北方運輸或進口。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萌芽:能否讓北方的櫻桃樹,在南方的水土上扎根結果?
大櫻桃嬌貴,南方濕熱的氣候讓櫻桃樹難以完成自然休眠,花而不實,病蟲頻發;且對需冷量、氣候、土壤等都有較高需求。因此至今仍無法在南方大規模種植。
好在此前,他已在溫州試種了3年的大櫻桃,初步攻克了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的難關。
家鄉的召喚,恰逢其時。
“通過一段時間的考察,我們發現宜黃具有櫻桃種植的土壤、氣候等地理優勢,而且產業園已經建好了大棚等設施,我們可以直接‘拎包入住’。”林志剛說。
2019年底,林志剛帶頭組建的櫻樂源基地,正式落戶宜黃縣現代農業產業園。

圖為2020年,櫻樂源基地進行綠化移植(央廣網發受訪者供圖)
“大家都說‘南橘北枳’,我偏要試試‘北果南移’。”站在當時還略顯空蕩的基地里,林志剛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改良土壤、調試溫控、引進品種……接下來的時間里,林志剛一頭扎進了基地里。
筆記本里的“來時路”
與林志剛一起扎進地里的還有妻子廖娟萍。
她放棄了原有工作,全身心投入基地里。每天,她都穿梭于枝葉間,記錄每株苗木的生長情況,查看溫濕度變化,分析病蟲害規律。
廖娟萍從零開始學習農業種植技術,翻資料、跑農院、請教專家,種植心得和數據密密麻麻寫滿了整本筆記本,每一頁都記錄著溫度、濕度、光照與植株生長的微妙關系。她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從施肥澆水到病蟲害防治,每一個環節都自己把關。

廖娟萍的筆記本里,記錄著密密麻麻的櫻桃養護技術參數(央廣網實習記者王薪媛攝)
很快,廖娟萍很快成為團隊中的骨干力量。又將這些細致入微地觀察轉化為優化管理的技術參數,成了基地的“第一手資料”,為后續的種植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要想做好農業,自己首先也要懂,要會,必須將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绷尉昶紙孕,唯有扎根泥土,才能真正把握作物的脈搏。
她還把這些農業知識,手把手傳授給基地的務工村民。“技術不能只留在一個人腦子里,要讓它長在土地上!痹谒膸酉,周邊農戶陸續了解科學種植技巧,從育苗到管護,一步步實現家門口就業。
正是這些日積月累的記錄,讓原本“水土不服”的北方櫻桃,在宜黃這片紅土地上漸漸扎下了根,萌發出新芽。
“我以前是穿裙子和高跟鞋的,農業這些東西都沒有接觸過,但自從和老林回到宜黃后,高跟鞋都放起來吃灰了,天天下地干活,人也曬得黢黑。”廖娟萍身穿迷彩服,腳上踩著雙膠鞋,笑稱自己是從寫字樓到泥巴地的“都市麗人”,可眼里的光卻比以前更亮。
從普通女性,到農技專家,廖娟萍翻著筆記本泛黃的紙頁,指尖劃過一行行字跡:“那會兒真難啊,可看著園子里的第一朵櫻桃花盛開,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那花,終究沒讓人失望。
白蟻圍城的生死較量
喜悅很快被現實的骨感擊碎。
為方便照料果樹,林志剛和廖娟萍干脆搬到了大棚里,日夜守著大棚。未曾想,夜晚的燈光竟在基地引來了一場災難。
他們的櫻桃基地選址在山腳下,山上本就存在大型白蟻巢穴。2021年夏季,一場暴雨引發山體滑坡,沖毀了山上的蟻巢。具有趨光性的白蟻,被基地的燈光吸引,在基地松軟肥沃的土壤里安了家。
征兆出現在春天,起初,夫婦倆只是覺得有些櫻桃樹長勢不佳,葉片發黃枯萎,但檢查枝干又不見明顯蟲害。他們以為是水肥或土壤酸堿度問題,反復調試,卻收效甚微。直到一位前來指導的專家在查看果樹時,這才找到了病因。
原來問題出在地下,樹根周圍的土壤里,密密麻麻的白蟻在蠕動,主根和側根已被啃食殆盡。
“像被人當頭一棒,整個人都懵了!绷种緞偦貞浤且豢,仍心有余悸。他們立刻組織人手全面排查,發現基地里超過三分之一的櫻桃樹已遭到不同程度的蛀蝕。
縣農業部門聞訊后,立刻組織植保專家團隊火速支援。專家們給出了綜合防治方案:首先緊急灌注高效低毒的專業藥劑,拯救尚未被完全蛀空的樹木;其次,在整個園區大規模埋設誘殺包,系統性滅殺地下蟻群;最關鍵的是,徹底改變園區的光環境,夜間除必要安全照明外,全部關燈,減少光源誘惑。
那段時間,廖娟萍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防治要點。她白天跟著專家學習救治方法,晚上帶著工人巡視果園,生怕錯過任何異常。
林志剛夫婦幾乎寸步不離地守在園子里,跟著專家整夜巡視,搶救櫻桃樹。望著那些被蛀空的樹,廖娟萍不知道偷偷抹了多少次眼淚!罢娴南脒^放棄,太難了!钡吹秸煞虬镜猛t的雙眼和依舊不肯服輸的勁頭,她選擇了堅持。
一個農民的“專家庫”
白蟻,只是其中的一道關卡。要讓北方櫻桃在南方“安居樂業”,是一場需要持續科技攻堅的系統工程。
破局的關鍵,從未遠離土地,但需要全新的“解碼”方式。
林志剛最大的底氣,是他背后強大的“專家庫”。在林志剛的朋友圈里,赫然列著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江西省農科院、湖北省農科院、江西農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
“單打獨斗搞農業,尤其是技術壁壘高的農業,死路一條。”林志剛深知單打獨斗難成大業,要借助外腦突破瓶頸。
他笑稱自己“沒讀過多少書”,但正是這位“草根”企業家,卻成了連接實驗室與田間地頭的關鍵橋梁。他的專家人脈,并非來自象牙塔的天然關聯,很大一部分是他主動出擊、真誠求索“搖”來的。
“我沒什么訣竅,就是臉皮厚,不懂就問,看到專家就往上湊。研究農業的人會理解農業人的辛苦。”林志剛總結他的“方法論”。無論是行業研討會、技術培訓會還是政府組織的考察活動,只要聽說有專家在場,他總會第一個沖上去,自我介紹,添加微信,然后抓住一切機會請教問題。
“有一次在上海開會,茶歇時我看他滿場子轉。找到目標后,立刻上前自我介紹,掏出手機就要掃碼。他的問題都很具體,全是實際種植中遇到的痛點,說明他是真干農業的,不是來忽悠的。這種真誠和鉆勁,打動了我們。”一位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的研究員回憶道。

身著工服的廖娟萍,正在巡查基地內櫻桃的情況(央廣網發受訪者供圖)
與此同時,廖娟萍則完成了從管理者到技術專家的轉型。她每天十幾個小時泡在地里,皮膚曬得黝黑,被朋友笑稱“老了十歲”。
她的技術筆記越來越厚,里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各種技術要點:不同品種的櫻桃生長特性、水肥配比、修剪方法、病蟲害防治方案……紅筆標注問題,藍筆記錄方法和效果,各種符號和圖表清晰明了。這些筆記不僅成了果園的技術寶典,就連來的專家看了都贊嘆不已。
果子紅了,鄉親笑了
經過不懈努力,2023年,大櫻桃在宜黃成功掛果!拔覀兎N了20畝大櫻桃,畝產1500斤左右,畝產值約15萬元。”林志剛說道。
每年5月,這里還辦起了櫻桃采摘旅游節,將櫻桃采摘與精品農業旅游有機結合,通過農夫市集、文創市集、特色農產品展銷等活動,打造又一助農增收引擎。來自全省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體驗櫻桃采摘、龍蝦垂釣、水上樂園等活動。

櫻桃采摘旅游節現場,推介其他宜黃特色農產品(央廣網發肖江峰攝)
2024年9月,這份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成果獲得了國家級認可——由櫻樂源申報的“江西宜黃櫻桃科技小院”正式獲批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這也是宜黃第一家國家級科技小院。自此,一個集科研、推廣、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平臺在宜黃落地生根。
所有技術的突破、個人的成長,最終都指向林志剛最初的夢想——回報鄉梓?蓹烟覌少F,技術門檻高,農戶單干根本扛不住風險。
林志剛又把目光投向了種梨,梨子種植相對簡單,且市場接受度高,適合當地土壤氣候條件。在其他專家的引薦下,他認識了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團隊成員、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程寅勝,在果園里開啟了梨樹的試種。

程寅勝(左一)專程從武漢趕到基地,現場技術指導(央廣網記者周蓓攝)
程寅勝帶來了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一項梨樹栽培新模式一一“雙臂順行式”棚架栽培技術,該技術通過棚架架面,引導梨樹雙主枝順行生長,結果枝水平分布架面,品質顯著提升,同時便于機械化作業和田間管理,既適合觀光采摘,也適合產業發展。林志剛立即投入試驗,很快便實現梨果品質與產量雙突破。
他毫無保留地將技術向周邊農戶推廣,可送苗的時候,新的問題來了。村民們看著地里的梨樹苗,心里直犯嘀咕:“這梨能行嗎?好賣嗎?”
林志剛把話撂在桌上:“苗,我免費送;技術,廖娟萍帶著專家教;果子熟了,我按保底價收,絕不會讓大家虧!彼跟村里簽了協議:農戶種梨,合作社負責提供種苗、技術、肥料,最后按市場價收購。
馬停橋村的鄭春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領了20棵苗。廖娟萍手把手教她翻土、施肥、疏果。有次鄭春英沒掌握好疏果的量,枝條壓得彎了腰,廖娟萍連夜帶著工人去幫忙,手把手教她“每枝留兩個果,多了果子長不大”。

櫻樂源定期舉行農技培訓班,向周邊農戶免費推廣技術(央廣網發受訪者供圖)
為了讓梨的品質更穩定,林志剛經常請教程寅勝老師。而程老師只要一看到林志剛的疑惑總會耐心解答,需要的時候也會當天坐高鐵來到現場指導,他說:“講解后我就親自帶著他們操作,不教會他們我們就不走!
廖娟萍是最認真的學生,什么時候施肥、施多少,什么時候打藥、打哪種,都被她詳細地記錄著。“這一段枝丫要稍微拉一下角度,通風和光照更好!彼脦е它S口音的普通話向工人講解著,熟練地示范如何調整枝條方向。
對于未來,林志剛的藍圖更加宏大。他計劃將成功的新品種梨、黃桃進一步推廣,利用農戶的房前屋后、閑置土地發展“庭院經濟”,“哪怕一戶種20棵果樹,一年也能多賺好幾千塊。”林志剛說,他還在研究利用宜黃優質的水資源發展生態白水魚養殖,打造又一個助農增收的產業引擎。
林志剛說:“果子甜了,鄉親笑了,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豐收!
紅土地上的甜蜜回響
“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對土地有感情!蓖B綿的果園,林志剛動情地說,“我回來不是為了自己掙錢,是想證明在家鄉搞農業同樣有奔頭。希望更多年輕人回來,讓農村重新熱鬧起來!
五載春秋,林志剛和廖娟萍用汗水和智慧,為“北果南移”蹚出了一條破壁之路。這條路,以科技為犁,以鄉情為種,破的是技術之壁、觀念之壁、產業之壁。

宜黃境內青山環抱,綠水相依,山水間正在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故事(央廣網發肖江峰攝)
這枚來自北方的大櫻桃,歷經風雨,終在南方的小城宜黃結出了果實。它映紅的,不只是一個企業的賬本,更是一方百姓的生活,游子對故鄉最深情的回響。而他們的故事,就像那些紅寶石般的櫻桃,飽經風雨,終得甘甜。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更多的鄉村振興故事,正伴隨著甜蜜的回響,破土而出,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