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害富硒土壤超2.3萬平方千米,“硒+”業態蓬勃發展
江西這個千億級產業大有“硒”望
金秋十月,宜春市袁州區的富硒稻田翻涌金浪。
種植戶李福臻蹲在田間,摸著稻穗笑道:“這富硒大米比普通的米貴35%,我500畝地,一年能多掙近十萬元。”
這片承載著增收希望的田野,正是江西富硒資源開發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硒土壤大省,江西發展富硒特色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數據顯示,江西發現無公害富硒土壤超2.3萬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總面積13.89%,已有8個地塊拿到“天然富硒土地”認證。
如今,江西正憑借這份獨特的“硒”資源,在田野間種出一條千億級的“硒”望之路。

宜春袁州區一富硒水稻種植基地正在收割。(受訪者供圖)

贛州市硒產品旗艦店。袁捷攝
21年前揭開富硒土壤神秘面紗
在于都縣新長征富硒產業園里,都夏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
2020年,這家企業開始瞄準富硒農業市場潛力,布局富硒西紅柿種植,如今已轉型,集種植與加工于一體。“現在我們的富硒番茄汁、臍橙、礦泉水,不僅賣到了粵港澳大灣區,還出口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公司副總經理邱晟說道。
翻開江西富硒土壤分布地圖,吉安、上饒、贛州、宜春、萍鄉等地的“富硒帶”格外醒目。
江西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地方的富硒土壤,由成土母巖風化形成,天然富硒,且重金屬含量低。
那么,江西是怎樣找到這些“硒”身之地的?
這要從21年前說起。2004年,一次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讓江西富硒土壤“浮出水面”。
江西省地質調查勘查院基礎地質調查所生態中心副主任劉冰權說,在這次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中發現,江西富硒土壤不僅含硒,還有鋅、銅、鉬、碘、鐵、鈣等多種有益微量元素,比普通土壤種出的農產品營養更豐富。
發現富硒土壤資源的存在,讓江西看到了發展高附加值農產品的“硒”望。
江西省自然資源廳組織開展大比例尺的調查工作,精準圈定范圍。與此同時,江西出臺扶持政策,推進開發利用。
2019年,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全省富硒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快培育“贛西、贛南、環鄱陽湖”三大富硒區,發展“硒+農業”“硒+加工”“硒+康養旅游”。
2022年,省政府辦公廳又出臺《關于加快推動富硒功能農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提出到2025年全省富硒功能農業綜合產值突破1600億元。
緊接著,《江西省富硒功能農業發展規劃(2023—2025年)》《江西省“十四五”鄉村產業發展規劃》相繼落地,形成“1+N”政策體系。
“硒”有資源成“硒”望產業
獨辟“硒”徑,富硒產業鋪就致富路。
在豐城市生態硒谷園,江西豐城華英禽業有限公司的富硒麻鴨,在當地家喻戶曉。目前,該企業每年養殖1500萬只商品鴨,屠宰加工冰鮮、冷凍鴨1200萬只。
“為確保品質,向養殖戶統一供鴨苗,全程給技術指導。”公司生技部經理梁春川說,靠著穩定品質和“富硒”屬性,富硒麻鴨收購價是普通鴨的3倍。
一只三斤多的富硒麻鴨,能賣30多元,折算單價約10元/斤,而普通鴨才3元/斤,增加了養殖戶的收入。
宜春袁州區中州米業有限公司建成富硒大米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種植面積約4萬畝,年銷量1萬噸左右。
此前公司愁種植,負責人李九根以“供種子、下訂單、保收購”的模式,激活農戶種植熱情,形成“農戶帶農戶”效應。農戶李福臻種500畝,帶動二十余戶共同參與,稱“富硒農業是致富路,收入提高不愁銷。”
養殖戶錢包鼓了,就是產業發展最好的見證。這背后,既有政策支撐,更有實招落地。
從2021年起,江西累計拿出約1.56億元省級財政資金支持富硒功能農業發展。經過多年的培育,政策紅利已逐步顯現。
贛州作為南方地區至關重要的生態屏障,以其獨特的綠色自然資源優勢,孕育了富硒產業。2024年成為全國首批富硒產業發展優勢區,開了11家硒產品旗艦店和6家硒餐廳,打造的“贛南硒品”品牌聲名遠揚,還在深圳海吉星設立展銷館,建成大灣區首個富硒產品展示展銷平臺。
宜春市則獲評“全國富硒農業示范基地”“世界硒養之都”,“硒+旅游”“硒+康養”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當地的硒溫泉康養項目,年接待游客均突破360萬人次,實現“硒資源”向“硒經濟”的多元轉化。
一組組數據印證著一個個成效。
目前,全省有1329家涉硒主體,其中企業72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0家、省級202家)、合作社432家、家庭農場177家。精深加工產品主要涉及富硒大米、富硒禽蛋、富硒水果、富硒茶葉等,涉硒產品超1523款,其中1337款產品獲得富硒認證。截至2024年底,全省富硒綜合產值約1200億元。
做強產業不負“硒”望
產業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但在利好的背后,也存在一些挑戰和困境。
“好產品有好價格,這是我們的呼聲。但市場上不乏以次充好的現象,給正規企業帶來沖擊。”梁春川稱,富硒麻鴨“人放天養”,成本比圈養、棚養、籠養等高,亟須創新推廣現代化養殖模式,選擇更好的種源,達到降本并保證“硒”穩定。
江西省農科院質標所副所長張大文認為,從全國來看,當前富硒農產品缺乏唯一的強制性國家標準,認證標準不統一,硒含量指標“五花八門”,各機構認證指標不一樣,缺乏可比性和公信力,降低消費者認可度,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
面對現狀,如何破局?
除了政策引導外,江西在技術層面也已發力,與多所權威院所開展合作,成立5個省級平臺,江西省富硒農業研究院、富硒產業研究院、富硒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植物硒強化及評價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此外,還掛牌成立了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對接南昌大學開展6項富硒功能農業科技攻關。
為了讓富硒農產品“走出去”,江西各地精準施策。宜春袁州區推動企業用統一標識,對接國內大型電商平臺,2024年通過外貿企業實現富硒臍橙“出海”。
贛州組織企業參加各種展銷活動,舉辦“入深”“入灣”“入滬”產銷對接會。認定58個大灣區涉硒供應基地。計劃在“北上廣深”“港澳”及南昌新建一批贛南硒品旗艦店。
如何實現更好發展?張大文提出做好“四強”建議,讓這個充滿“硒”望的產業邁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即要強化科技支撐,選育富硒種子資源,攻克穩定富硒、富硒阻鎘等關鍵技術;加強產業監管,嚴厲打擊用普通產品冒充富硒產品等行為;加強經營主體培育、富硒品牌打造;強化宣傳科普,提高消費者認知。
挑戰與機遇并存。一項項舉措的實施、超過千億的綜合產值和一系列金字招牌的取得,意味著江西富硒產業正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有“硒”望,才有未來。
全媒體記者王琴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