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高質量發展彰顯強勁“脈動”
近日,分宜交出前三季度高質量發展答卷:預計全縣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社消分別增長5%、7%、6.5%;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20.5%,列全市第一;實際利用外資3400萬美元,完成全年任務的378%;工業用電量增長19.7%,制造業用電量增長26.6%;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為79.5%,居全省前列;新增入庫企業49家,增長75%;新投產企業25家,占全市的65.8%。這些數字的背后,彰顯的是分宜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動”。
產業向新量質并進步伐堅定
分宜高質量發展強勁“脈動”首先體現在產業結構的優化與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形成。
該縣堅持市域同城化發展,謀劃構建更具分宜特色的“3+2”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前三季度,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2家,其中新投產企業8家,占全市的72.7%。
鋰電產業向新而行,江西雅保通過工藝優化,將鋰精礦單耗從每噸產品消耗鋰精礦6.63噸下降至6.58噸,單耗下降0.75%,創亞太地區同行業生產效率新標桿。綜合能耗大幅下降42%。分宜鋰電新能源產業獲評省級產業集群,全縣鋰鹽產能達10萬噸。
電子信息產業的祺沃電子等4個項目建成投產,成功創建省級光電信息產業集群,前9個月營收增速高達29%;裝備制造業前9個月營收同比增長15%;華峰特鋼技改、德施曼智能等3個億元以上項目建成投產;循環經濟產業方面,英浦銅業正式投產;麻紡產業營收增長38.2%。
“雙招雙引”帶動產業向新。分宜縣主要領導高位推動、各牽頭縣領導帶隊招商100余批次,今年已完成簽約項目58個,同比增長9.4%,總投資額169.35億元,同比增長13.33%。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向新。該縣堅持“三化促數轉”,62家規上企業完成貫標,其中達到L6級及以上水平的有33家,盛泰光學達到L8級,省級復核一次性通過率達100%。
改革向深發展,動能持續釋放
改革“一子落”,帶動發展“滿盤活”。分宜高質量發展強勁“脈動”在于集中攻堅17項重點改革任務,不斷釋放發展動能,推動縣域發展質效實現“深層”躍升。
營商環境改革勇破“中梗阻”。拓展“容宜辦”品牌內涵,推動實現“一網通辦”,縣本級1789項依申請公開類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100%,項目落地周期平均縮短15%。推進園區體制機制改革2.0模式,實行全員競聘,改革薪資制度,有序推進政企分離、管運分開。
管理體系改革破解“小馬拉大車”。在鄉鎮機構改革中,創新編制履職事項“三張清單”,使鄉鎮、街道職能職責更加清晰,相關經驗獲《江西改革動態》單篇刊發。此舉助力“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更好落實。
“兩山”轉化改革盤活“沉睡資產”。作為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該縣創新建立林權收儲平臺與代償收儲擔保機制,探索多元化的“國有林場+”共建模式,爭取到2.2億元中央和省級項目資金支持。
此外,企業數字化轉型改革、融媒體改革、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等穩步推進,“即培即就”“智慧園區”等一批改革做法被省級以上平臺采納推廣。
城鄉向美宜人畫卷次第展開
分宜高質量發展強勁“脈動”見于城鄉宜業宜居宜游的精致畫卷中。
城市更新讓人民生活更美好。天工北大道延伸段正式通車,鈐山東路、雙創路等道路工程已竣工,城市“微循環”不斷暢通。天工湖公園、礦建公園建成開放,滸塘口袋公園、機關幼兒園口袋公園等“微景觀”投入使用,“推窗即見綠、出門即入園”不斷擴面;鈐東新城排水管網治理等工程基本完工;泗水社區、二處棚改項目順利交房,962戶居民遷入新居;泉塘社區等3個片區老舊小區改造初步設計已完成,群眾“安居夢”加快實現。
生態治理讓環境更加優化。該縣深入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利劍行動”,確保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29.1微克/立方米以下,力爭湖心島總磷濃度下降到0.066毫克/升。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94.9%,優于去年同期,國考、省考斷面水質穩定在Ⅳ類及以上;12座關閉礦山修復治理已全部完成。
城鄉融合讓家園更加宜居。分宜縣穩步推進“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建設,全縣25戶以上宜居自然村組新農村建設覆蓋率達100%。上分線、洞宜線等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成效明顯,成功入選全省“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先行建設縣。羅沙村、山田村榮獲第七屆全國文明村稱號。瓦屋中國夏布文化村、牽牛谷成為產村景村融合精品示范點,介橋古村景區建成國家AAAA級景區。
民生向暖,件件實事沁潤心田
分宜高質量發展強勁“脈動”,最終落腳于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
民生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該縣大力推進“四好”城市建設,重點推進19個老舊小區、44個城中村改造提升;投資13.6億元的大崗山水利樞紐工程項目進展超預期;建成2家社區嵌入式托育服務點,新建6家“一老一小幸福院”將于年底投入使用;縣域醫共體資源共享中心和中心藥房建設工程加快推進。
鄉村振興譜寫百姓“幸福歌”。“天工宜品”成功入選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指數“TOP100”榜單;稻螺產業發展經驗向全省推介;冰糖橙科技小院、蝸牛科技小院成為省級科技小院,獲批全省15個區域性農技推廣平臺建設試點縣之一。
民生實事譜寫百姓“幸福歌”。探索“即培即就”新模式,助力1.3萬人實現就業;為1313名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17523人次;柔性引進醫學碩士6名、專業技術人員20人,縣域醫療水平持續提升;破解不動產“登記難”問題,推動11個樓盤5467套商品房完成辦證;“水花行動”免費培訓小學四年級學生3465人。
點燃服務消費“新引擎”。加力擴圍消費品以舊換新,累計發放補貼3900萬元,拉動社會消費超2億元;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增長324.2%;全縣網絡零售額達22.4億元,增長98.5%,增速列全市第一;“江西村舟”獲評為全省體育消費新場景典型案例。
打造基層善治“移動前哨”。規范化建設148個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成為全省典范;踐行矛盾糾紛分類化解工作法,全縣信訪矛盾化解成功率達99.3%;深化“警格+網格”融合機制,上半年群眾安全感測評達99.39%,居全省優秀行列。介橋村志愿服務獲全國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