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東區以“國有林場+”模式推動林業產業提質增效——
青山不墨露芳華
秋陽杲杲,位于萍鄉市湘東區東橋鎮的五峰林場,漫山的油茶樹郁郁蔥蔥,隨著山勢蜿蜒鋪展。“看這長勢,明年就可以掛果啰!”說話間,林農向云手起鋤落,雜草被連根刨出,動作嫻熟利落。
這幅綠意盎然、管護繁忙的場景,正是湘東區以“國有林場+”模式推動林業產業提質增效的生動寫照。
曾經,湘東區林業產業發展面臨著“成長的煩惱”。“以前自家幾畝林地,種點杉木、油茶,一年忙下來賺不了幾個錢。”說起過去,向云感慨不已。以前,湘東區林權分山到戶雖調動了林農積極性,但存在“地塊散、經營粗、效益低”的困境。
破解發展困局,改革是關鍵抓手。近年來,湘東區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將國有林場推到產業發展前沿,讓其成為推動林業產業轉型的“領頭雁”。“我們搭建了規范的林權流轉平臺,把零散的林地串珠成鏈。”湘東區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寨萍介紹,借助這一平臺,全區已整合5000多畝閑置林地,建成高產油茶、苗木花卉、黃精等規模化產業基地;同時,推進“國有林+集體林”協同修復,在2.4萬畝林地開展可持續經營,補植馬褂木、閩楠等珍貴樹種,實現生態保護與資源培育同步推進,五峰林場森林覆蓋率升至96.1%,活立木蓄積量達98.5萬立方米。
改革紅利,最終要惠及農戶。近日,在位于東橋鎮的藤茶基地,茶農湯秋英正在采摘藤茶,指尖翻飛間滿是收獲的喜悅。“現在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林地租給林場有租金,在基地務工一年增收2萬多元。”湯秋英的笑容里,滿是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這份民生暖意,源自湘東區創新構建的“國有林場+企業+合作社+農戶”聯動機制——國有林場提供資源和技術,企業注入資金、提供市場渠道,合作社負責組織管理,農戶以土地入股或務工參與,多元主體協同發力,讓零散資源匯聚成發展合力。
如今,“聯營帶農”的成效已在各個產業基地顯現:國有林場與區農發公司合作的3500畝臍橙基地,吸納101戶脫貧戶參與管護,預計盛果期年營收可達3000萬元;3500畝油茶、花卉基地里,采收的油茶果堆成小山,加工后的茶油年產值超200萬元;1000余畝藤茶基地,帶動當地200余戶農戶就近就業,戶均增收1.8萬元;200畝黃精基地內,合作社技術員手把手教農戶辨別藥材品質,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鏈條服務讓林農人均年增收5000元。
不滿足于“賣原料”,湘東區更著力拉長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開辟的中醫藥旅游線路上,導游舉著圖文講解牌,向游客介紹路邊的植物:“這是油茶樹,籽能榨出優質茶油;旁邊葉片厚實的是黃精,曬干后入藥能補氣養陰……”據統計,這條旅游線路預計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帶動周邊200戶農戶發展庭院經濟,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好產業離不開好品牌支撐。如今,“碧湖潭”地理標志已成功注冊,區域性中藥材交易中心也在緊鑼密鼓規劃中。“交易中心建成后,咱們的藥材再不用拉到外地去賣,在家門口就能對接大市場!”當地種植戶們的期待,道出了他們對產業未來的信心。按照規劃,未來3年,湘東區林業產業綜合產值有望突破5000萬元;依托國家儲備林項目投資1.5億元建設的中醫藥產業園,將實現從中藥材種植育苗到深加工、康養民宿、研學課堂的全鏈條發展,成為推動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生態增綠、林場增效、農民增收。如今的湘東,山林更綠了,農戶的錢袋子更鼓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實現同頻共振,書寫了一份亮眼的“綠色答卷”。
鄔芳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陳記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