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區涌泉鄉黃洞村去年村集體收入達到554萬元——
一個“后進村”的完美逆襲
9月4日清晨,陽光灑在九江市柴桑區涌泉鄉黃洞村的葡萄園。枝頭掛滿了葡萄,露珠還掛在果粒上,晶瑩剔透。工人們早已忙碌起來,熟練地修剪、裝筐、搬運。“這批葡萄要發往九江市區和南昌,今天必須全部送出!”基地負責人一邊核對訂單,一邊叮囑大家。卡車發動,滿載黃洞村的“甜蜜”駛向城市——這只是該村產業振興中平常的一個場景。
5年前,黃洞村還是一個村兩委班子年齡老化、帶富能力不強,村集體經濟收入低的“后進村”。如今,這個位于柴桑區最西端的偏僻小村,去年村集體收入達554萬元,躍升為九江市鄉村振興示范村。
村里有了“主心骨”
黃洞村的轉變,關鍵在于有一個真抓實干、有力有為的黨組織,凝聚全村70名黨員,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村黨總支下設村黨支部和泰邦農業黨支部,5名優秀黨員組成的村兩委,有擔當、懂業務,得到村民信賴。
“班子里有懂農業技術的,能在產業規劃時提出專業意見;有擅長組織協調的,能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還有熟悉市場運營的,能幫鄉親們把農產品賣得更遠。”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章順說。當年鄉親們湊錢供他上學的情景,他一直銘記于心。當村里召喚時,他毅然放棄深圳市某企業百萬年薪的工作,回到家鄉。
為發展產業,村里摸索出“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成立完全由村集體持股的泰邦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下設7個事業部,覆蓋大棚種植、水稻、棉花、機械化服務及市場拓展等多個方面。黨組織牽頭,黨員帶頭學技術再教給農戶,組織大家一起解決技術和協作難題。
新建的黨群服務中心成了村民常去的地方。這里不僅有便民服務窗口,還有農業技術培訓室,定期請專家來上課。“以前辦個事總要往鄉里跑,現在村里就能辦好,方便多了!”正在辦事的王大姐笑著說。
產業活了才有奔頭
依托黨組織的堅強領導和科學規劃,黃洞村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將黨建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黃洞村有耕地2700多畝、水面1200畝、林地4400多畝,這些資源成了產業發展的堅實支撐。
以泰邦農業為龍頭,村里推動資源整合和抱團發展,把零散的土地和農戶組織起來,規模化種植棉花、水稻、油菜等作物。統一采購農資、統一銷售產品,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市場議價能力。“統一采購的棉種和化肥,比我們自己買便宜10%到15%,壓力小多了。”種植大戶老李說道。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村里特意請來浙江大學建筑設計院的專家團隊進行總體規劃,推動農業和旅游深度融合。田園觀光步道修起來了,農事體驗活動開展起來了,數字農業玻璃大棚也在抓緊建設。“將來游客不僅可以欣賞田園風光,還能體驗播種、收割,親眼看看現代農業是什么樣子。”劉章順指著正在施工的大棚介紹。
村里還建成了一個集電商展銷、游客接待、餐飲住宿和培訓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地,對特色農產品實行統一包裝和推廣,真正實現了產業、合作社、集體和群眾的“四方共贏”。
日子實實在在變好了
產業振興的成果,正悄悄改變著每一名黃洞村村民的生活。泰邦農業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帶農民一起富”,通過多種方式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
土地流轉每畝年租金300元,給村民帶來了穩定的財產性收入。勞務用工優先用本村人,尤其是脫貧戶和困難群體,人均月收入達2000至3000元。2024年,累計帶動農民就業1.9萬人次,發放工資210萬元,支付地租105萬元。
“我現在把地流轉給村集體,每年有租金收,自己又在葡萄園干活,一個月能拿2800多元,年底還有分紅,一年算下來能掙5萬多元錢!”正在忙碌的脫貧戶張大姐語氣里滿是喜悅。
更讓村民感到溫暖的是,村集體拿出30萬元用于大病醫療補助,村民在村衛生所看門診不用自己付錢。暑假托管班辦起來了,孩子們有了好去處;75歲以上獨居老人的中晚餐由村里統一供應,行動不便的還能送餐上門。
村民劉秋香笑呵呵地說:“現在小病不出村,家門口就能掙錢,孩子放假有地方去,老人吃飯不用愁,這樣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通過積極爭取項目資金,黃洞村持續完善基礎設施,村里6公里道路鋪上了瀝青,修了5公里灌溉水渠,安裝了260多盞太陽能路燈。這些變化不僅讓生活更方便,也讓鄉村更有吸引力。
傍晚時分,夕陽灑在黃洞村的田野上。葡萄園里還有人在忙碌,黨群服務中心里老人們聊天、下棋,廣場上孩子們奔跑嬉戲。這個曾經偏遠落后的小村莊,如今正朝著千萬級村集體經濟收入的目標穩步前進。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唐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