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鄱大地繪就平安新“警”色 ——我省加速構建現代警務體系
2021年至2024年,全省公眾安全感連續四年保持在98%以上,2025年上半年達到99.21%;
2021年至2024年,破獲刑事案件25萬余起,現行命案破案率保持在99.87%以上。共打掉黑社會性質組織6個、惡勢力組織205個;
…………
這一組組翔實的數據,背后是江西公安機關對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精準把握與有效解決。特別是公眾安全感的持續高位攀升,標志著江西公安不僅圓滿完成了維護安全穩定的主業,更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社會治理提供了富有啟發的江西實踐。
創新治理模式: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
“十四五”時期,江西公安工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實現了從“事后打擊”向“事前預防”治理模式的轉型。“三大專項行動”——即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校園及周邊安全治理、道路交通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正是這一轉型的具體實踐。
許多治安案件乃至刑事案件的發生,都源于未被及時察覺和化解的微小矛盾。全省公安機關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率保持在95%以上,得益于基層警務與社區治理的有效銜接。公安機關主動融入基層治理網格,讓社區民警的角色從執法者,轉變為“調解者”與“傾聽者”。
最有效的安全,是將安全意識內化在下一代的心中。在守護校園安全時,安防設施是剛性的底線,而“護學崗”則是柔性的關懷。這種剛柔相濟,既捍衛了法律的權威,也傳遞了城市的溫度,最終凝聚成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安全感。近年來,全省中小學生溺亡人數、未成年人犯罪人數的持續下降,恰似一顆顆被精心守護的種子,終于結出平安成長的碩果。
道路交通安全不僅是管出來的,更是通過創新治理模式孕育出來的。通過自主研發“人車企”和“路”兩個風險隱患治理系統,公安機關實現了對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的精準識別和及時處置。2024年全省事故死亡人數降至近20年最低值,充分體現了系統性治理思維在交通安全領域的成功應用。
科技賦能警務:現代公安工作的發展新路徑
邁向現代警務,不僅需要治理理念之“道”的革新,也離不開科技應用之“器”的賦能。現代公安工作要實現從管理向治理的轉型,離不開警務運行模式創新和科技應用的雙重加持。
“專業+機制+大數據”新型警務運行模式的構建,是江西公安工作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這一模式的關鍵在于,讓數據智能成為新質戰斗力的核心引擎,實現警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警務效能的全面提升。
治安態勢感知、可用資源、風險隱患“三張圖”,將復雜的治安狀況轉化為可量化、可分析的決策儀表盤,尤其在人流量大、人員密集區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省6700余場大型活動的安全順利舉辦,有力護衛了南昌、景德鎮等城市從“網紅”到“長紅”的轉變,也實戰檢驗了江西公安護航高水平安全的過硬實力。
規范執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線。我省在市縣公安機關全覆蓋建設執法辦案管理中心,推動了執法規范化水平質的飛躍。從受立案到偵查取證,從案件管理到監督考核,全流程的數字化管理不僅提高了辦案效率,更強化了執法監督。與此同時,無人機等新技術的實戰化應用,拓展了公安工作的時空維度,大大增強了公安機關的態勢感知和快速反應能力。
服務發展大局:公安工作的時代使命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新時代公安工作的鮮明主題。全省公安機關堅持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通過提供更精準、更高效、更溫暖的安全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清障賦能、注入動力。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江西公安機關深刻認識到,嚴厲而公正的執法本身就是最受投資者信賴的發展保障。近五年來,通過完善經濟金融風險防范預警機制,全省公安機關偵破經濟犯罪案件6467起,挽回直接經濟損失50.77億元;偵辦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1933起,有效維護了市場秩序。贛州一家外資企業因商標權得到有力保護,專門致信感謝并追加投資,正是法治營商環境建設成效的生動體現。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活力。江西公安將知識產權保護從案件偵辦提升到驅動發展的戰略高度,通過建立重點企業名錄、派駐警務聯絡官、設立保護工作站等舉措,構建起“事前防范、事中取證、事后聯打”的全鏈條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這些創新實踐不僅為企業掃除了發展障礙,更讓公安機關成為創新生態的共建者,彰顯了新時代公安工作的使命擔當。
在“多設路標、不設路障,馬上就辦、辦就辦好”服務理念指引下,江西公安持續推進管理型警務向服務型警務轉變。“贛警辦”服務品牌的創建,推動一大批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窗通辦、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同時,公安機關通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人才流動和城鄉融合,落地過境免簽政策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實實在在的舉措優化發展環境、釋放社會活力。
潮平岸闊,風正帆懸。贛鄱大地的平安新“警”色已然繪就,但江西公安的征程未有窮期。以“十四五”的優異答卷為新的起點,江西公安正以更高水平的平安護航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航道上破浪前行,繼續“贛”出新的精彩。(江西日報吳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