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推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 讓每個孩子“上好學”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李芳)九月的贛鄱大地,校園書聲瑯瑯,生機勃勃。
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近兩年來,江西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深入實施科教強省戰略,推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329所、義務教育學校950所,新增各類學位超35萬個,曾經困擾群眾的不少教育難題逐步化解,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跨越。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曾經的“入園難”困擾著家長,如今,全省公辦幼兒園占比達63.9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5.04%,越來越多孩子能在家門口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江西還以《江西省辦強辦優基礎教育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為藍圖,持續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其中,蘆溪縣、湖口縣分別入選全國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實驗區和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提升實驗區,全省遴選出10個省級學前教育改革實驗區,探索發展新路徑。
硬件夠“硬”,制度也夠“實”。2025年,全省統籌下達中央和省級免保育教育費補助資金39945.1萬元,預計惠及近40萬大班幼兒,減輕家庭負擔;督導評估持續發力,在4個縣域通過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基礎上,今年再申報26個,織密發展保障網。
解決學前教育難題的同時,針對農村學校“數量多、生源少、布點散、效益低”及師資供需錯位等問題,江西結合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全域推進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改革。兩年來,80%的農村小規模學校完成優化整合,6.99萬名學生得到妥善安置,1.85萬名教師合理調配,農村教育資源“活”了起來,配置更高效、更合理。
學生的日常需求同樣被重視,“可躺式”課桌椅進校園試點、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上學交通服務保障水平被納入全省十大民生實事,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
全面實行義務教育陽光招生、陽光分班,讓公平的陽光照進每個校園,“義務教育入學高效辦成一件事”還被國務院辦公廳政務辦評為典型案例。
一系列改革的成效正在顯現:已有4個縣域通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今年又申報21個;108個縣域參與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
不止于義務教育,江西還把改革的觸角延伸到普通高中與特殊教育領域,為孩子們鋪就多元成長之路。
全省評定53所省級特色普通高中,帶動高中多樣化發展;109所優質高中結對幫扶147所薄弱高中,16所省屬高校托管27所縣中,構建起“管理互通、教學互助、資源共享”的發展共同體;25所中職學校開辦綜合高中,推動普職融通,為學生提供更多成才之路。
特殊教育領域,溫暖從不缺席。83個省市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成,3所特殊教育學校新建使用,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提高至每人7000元。豐城市、信豐縣入選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健全專門學校保障機制,推動設區市全覆蓋,充分滿足特殊群體教育需求。
此外,江西還在全國率先探索跨領域協同,為基礎教育注入新活力。12所高校在23個縣(市、區)開展“高校+基教”協同提質試點,借高校資源為地方基礎教育“賦能”;69個縣域建起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讓教育不再是學校的獨角戲。在教輔材料管理上,江西也走在前列:為義務教育3至9年級學生免費提供作業本、寒暑假作業,給7至9年級學生配備物化生實驗報告冊,既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也幫家長省下了開支,讓教育惠民的陽光,照亮每一位學子的成長路。
從破解“入園難”“資源散”等民生痛點,到構建普職融通、特教覆蓋的全學段保障,再到探索跨領域協同提質路徑,江西以精準改革持續夯實基礎教育基點,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優質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