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烽火淬風骨

1938年6月,長江馬當要塞失守,從此日寇鐵蹄肆虐踐踏江西長達7年。
國難當頭,江西藝術家們以刻刀和畫筆為武器,積極投身抗日救亡之中,以各自擅長的版畫、國畫、漫畫、速寫等藝術形式,揭露日寇暴行,呼吁全民抗日,并以藝籌款支援抗戰前線,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80多年過去,他們將自我藝術追求融入時代洪流的壯舉,他們穿越時空依然富有感召力的抗戰作品,至今仍讓我們感動。

黑白木刻《末一顆子彈》(1943年)荒煙作

水彩畫《流亡圖》(1944年)張樂平繪
全國名畫家聚贛州,呈現出一派以藝抗戰壯景
“‘三毛’回贛州了!”在贛州市文化館,一場特別的展覽正在舉行,展覽的名稱叫“戰火中的一縷文化清風——張樂平抗戰作品文獻展覽”。張樂平以創作漫畫《三毛流浪記》等三毛系列漫畫而家喻戶曉。這次展覽展出他創作的抗戰題材漫畫、水彩畫、速寫等作品200多幅,其中大部分作品創作于抗戰時期的贛州。透過這些作品,我們不僅看到了藝術家在艱難時局中的堅守與成長,還感受到了整個民族在抗爭中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欣賞展出的這些作品,我們仿佛被帶入當年抗戰的烽火歲月……
1940年秋,張樂平從上海經過杭州、上饒,一路南下來到了贛州。同時到達贛州的,還有《上海兒童畫報》的編輯陸天。他們當時都是頗有名氣的畫家。張樂平剛到贛州時沒有工作,臨時在陽明路上一家瓷器茶葉店畫商品包裝畫。當時日機經常騷擾轟炸。警報一響,張樂平便隨人流從北門出城“躲警報”。他目睹日寇的侵略暴行和國民黨當局的無能,對人民流離失所的苦難深深同情。張樂平當年畫友、贛州本土畫家鐘炳芳后來在一篇回憶錄中說,當時張樂平在速寫本上描繪了一個衣衫襤褸的失學孩子,面黃肌瘦,手摸干癟的肚子,站在騎樓上,無家可歸。畫中的這個孩子,就是“三毛”的雛形。
抗戰前期,贛州因三面環山、易守難攻的原因,雖然也遭到日機轟炸侵襲,但相較于淪陷的九江、南昌等地,卻是江西乃至東南地區少有的安全區。加上接壤粵、閩、湘,贛州一時成為難民與物資的中轉站。全國各地許多畫家像張樂平一樣輾轉來到贛州,這座小山城一時聚集了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美術界名家。他們通過創作宣傳畫、舉辦義賣畫展、出版抗戰刊物等形式,將藝術轉化為凝聚民心、號召抗戰的精神武器,形成了濃厚的藝術抗戰氛圍。
除張樂平、陸天外,當年寓居贛州的著名畫家,還有荒煙、趙延年、徐風、黃永玉、朱鳴岡、倪貽德、楊隆生、盧世侯、余白墅、徐光毅等,可謂人才濟濟。
當時在贛州創作最活躍、發揮戰斗作用最大的畫種是版畫。當地有鐘炳芳等一批版畫家,外地來的名家們也是版畫家居多,譬如荒煙、趙延年、徐風、黃永玉等。
中國現代版畫創作的活躍,源于20世紀30年代。左翼美術的代表就是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藝術。木刻這一時代產物之所以能夠興起,其原因正如魯迅所說的“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這種藝術形式黑白分明、簡潔清晰,便于制版印刷和傳寄,頗受群眾喜愛。當時木刻創作興盛的是上海、廣州等城市,隨后迅速向全國發展。
荒煙當年是“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后改為“中國木刻研究會”)江西區理事,他與外地木刻界聯系最廣,因此,贛州美術界得到全國木刻界的許多支持。他在贛州除了舉辦木刻展覽會、籌募木刻工場及木刻研究會基金外,還經常參加全國的抗戰木刻展覽。他在贛州創作的木刻版畫《末一顆子彈》,畫面描繪了在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抗日戰場,一名抗日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英勇殺敵,直至最后一槍一彈,場景壯烈,動人心弦。作品刀法精細、氣勢磅礴,思想性、藝術性高度統一。這件作品后來在全國木刻展上引起轟動,展后被藏家高價買走。
當時的贛州,官方和民辦的報紙多,而且許多畫家在報社工作,如荒煙擔任《正氣日報》的《版畫》副刊主編、張樂平在民辦《大同日報》主編《畫刊》。畫家們以報紙為宣傳陣地,發表了大量抗戰題材美術作品,影響廣泛。
畫家們以藝抗戰的另一個陣地就是展覽。1940年至1945年2月日寇侵占前這5年左右時間里,贛州各種藝術展覽不斷,影響較大的展覽有:1941年4月舉行的“抗日美術展覽”,展出作品200多件,其中20多件在1米多寬規格統一的龍頭細布和白竹布上繪制的宣傳畫,氣勢震撼。此外,王琦、野夫、李樺、劉侖等全國版畫名家也從外地寄來了作品,展覽一時引起轟動。同年在民眾教育館舉辦的“抗日畫展”,我省畫家彭友善的國畫《同舟共濟》給人印象深刻。該作品為八尺巨幅。畫面中,一群水手在驚濤駭浪中奮力劃槳。當時的創作背景是廣州百萬人簽名要求蔣介石抗日。作品表達了人民的呼聲,反響強烈。1944年秋舉辦的全市“抗日美展”,展出的100多件作品全部義賣,所得款項用于支援前線抗日。個人畫展更是舉不勝舉,展覽或是抗戰主題,或是藝術作品義賣用于抗戰。舉辦個展的畫家有外省的陸志庠、倪貽德、趙延年,江西的胡獻雅、梁書等。

國畫《戚繼光將軍像》(1935年)柳子谷繪

黑白木刻《乘勝追擊》(1943年)柯克作
貼近廣大群眾的藝術,成為全民族的抗戰“動員令”
國難當頭,藝術家豈能置身事外。除贛州外,江西其他非淪陷區的藝術家,也將高雅藝術轉變為群眾看得懂的藝術形式以動員全民抗戰。
在上饒市信州區一家名叫林和順的民間博物館,收藏有200多件抗戰題材的瓷器,器形多為日常使用的碗、壺、盤、罐,上書“抗戰到底”“殺盡倭寇”“勿忘國恥”等抗戰口號。
千年瓷都景德鎮,20世紀20年代末,以王琦、王大凡、鄧碧珊、汪野亭、徐仲南等“珠山八友”為代表的文人藝術瓷畫興起,他們相約月圓之時雅集珠山,以畫會友,切磋畫藝。可以想象,當10多年后日機來襲、日寇入侵,有著家國情懷的瓷畫家們放棄“月圓會”的風雅,毅然將創作轉向“抗戰瓷”。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幸存的“抗戰瓷”,大多沒有留下作者姓名,這不僅是作者為了保護自己,也蘊含全民抗戰不分你我、人人有責之意。擅長高雅藝術瓷畫的瓷畫家們,他們創作的“抗戰瓷”走進平民家中,仿佛抗戰的“動員令”,為抗戰吶喊,以口號壯聲威。
在抗戰時期,同樣將藝術作品用于抗戰宣傳動員的,還有宜春的可谷、柯克等一群版畫家。當時,可谷在《高安民報》半月刊《文畫》副刊任美術編輯;柯克在樟樹教書,成立了“白刃木刻研究社”和“筆與刀”社。版畫家們將木刻版畫大量復制,張貼到城鄉各地,甚至送進農戶家中,以揭露日軍暴行,動員大家團結抗戰,保衛家園。
如今,當年的抗戰題材版畫真跡極為罕見,僅在宜春美術館有少量收藏。年輕的館長易樂,每當談起這些收藏的寶貝,總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可谷的木刻《暴風雨》,一人撐著一把傘,頂風冒雨行進,寓意抗戰形勢嚴峻,人民處境艱難,但只要咬緊牙關,堅韌不屈,就能渡過至暗時刻。柯克的木刻《乘勝追擊》,通過中國軍隊乘勝追擊日寇的畫面,以鼓舞軍民士氣,樹立抗戰必勝的信念。

國畫《文天祥像》(1943年)傅抱石繪

黑白木刻《暴風雨》(20世紀40年代初)可谷作
為時代呼喚的藝術,成為激勵人民奮起抗爭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抗戰時期,以藝抗戰的江西籍畫家活躍在全國各地,他們創作的抗日救亡、喚起民眾挺立民族脊梁題材的作品,對宣傳全民抗戰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將在中國抗戰藝術史冊留下光輝一頁。
九江人蔡若虹(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31年畢業于上海美專,同年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抗戰期間赴延安,參與組織革命美術運動,1942年5月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他當時創作的漫畫《新中國的基石》,號召團結一致反侵略、反法西斯,引起強烈反響。
民心的凝聚、國魂的召喚、國格的塑造,成為抗戰時期美術創作的時代最強音。新余籍畫家傅抱石,抗戰時期在重慶積極投身以藝抗戰的洪流,創作了一系列呼喚民族氣節的歷史題材作品,如《文天祥像》《屈原》《蘇武牧羊》等。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屈原、文天祥等民族英雄棄榮華、守大義的英勇行為和崇高品質,激勵著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挺起鋼鐵般脊梁。
抗戰時期,同樣以描繪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以喚起民眾抗擊日寇、保衛家園的江西著名畫家還有柳子谷。江西玉山人柳子谷,20世紀20年代開始活躍于畫壇,歷任上海美專、南京美專教授,與徐悲鴻、張書旂并稱“金陵三杰”。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他創作了《還我河山》《閘北劫后》《木蘭從軍圖》《戚繼光將軍像》等重要作品,呼喚民族氣節,積極宣傳抗日。他在國畫《戚繼光將軍像》上題王昌齡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戚繼光是明代抗倭名將,畫家以詩畫形式表達抗日主題,十分鮮明有力。
以藝抗戰,體現出來的是江西和寓贛藝術家們深沉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他們將藝術、人生、國運緊密相連,用最富創造力的藝術方式,為民族獨立和尊嚴而吶喊,樹立起一座座永恒的精神豐碑,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烽火弦歌,激勵著一代代藝術家們勇擔使命,接續奮進。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鐘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