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文旅輕盈表達樣本:村民當主角,興國探索立體美食文化節
春和景明,鄉村振興的“興國故事”正在展開。
3月14日,正值農歷的花朝節,“艾”上良村,相約“花朝”——江西贛州興國縣良村鎮第二屆艾米果美食文化節正式拉開帷幕。
這場為期三天的盛會,是良村鎮為鄉鄰們打造的本土節日,也是將興國特色融入花朝節的進一步嘗試。在現場,十五個村落展開艾米果制作PK,春日傳統走出屋舍,站上擂臺,客家非遺也來巡游助陣,一個有關“留住有形鄉土文化”的命題正被具象化呈現。
另一方面,良村鎮也在積極探索解答“復合應用題”——通過讓更多“良村優品”“興國甄選”走進美食文化節,推動鄉村特色產業與消費市場的雙向聯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到,本次活動吸引線上線下游客30萬人次,帶動當地經濟消費500余萬元,打造了一場“美食+文化+旅游+產業”的立體盛會。

良村鎮第二屆艾米果美食文化節現場。本文圖片均為興國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我們將充分挖掘傳統村落非遺資源,不定期開展非遺項目活態展演,傳承和發展民間傳統文化,鼓勵各傳統村落立足古村文化、紅色歷史和綠色資源,增強鄉村旅游發展內生動力。”在第二屆艾米果美食文化節開幕式上,興國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鄧冬猛如是致辭道。

第二屆艾米果美食文化節現場,參與群眾和游客眾多。
興國縣是著名的將軍縣,紅色旅游已成為“特色招牌”,而當下的艾米果美食文化節,以及3月初剛舉行的油菜花節,則是興國縣構建農、文、旅多元融合發展格局的一種“輕盈表達”。
鄉鄰們自己的節日
準“90后”余春鳳,是兩屆美食文化節的總策劃。2024年春節期間,興國縣良村鎮舉行了一場“鄉賢座談會”。會上,有人提出建議:步入春天,家家戶戶都會有制作艾米果的傳統,是良村鎮的一大特色,為何不舉辦一個以艾米果為主題的活動?
在討論了可行性之后,良村鎮當即有了決定。作為興國縣良村鎮宣傳委員的余春鳳則被委以了“總策劃”的重任。“得讓這個節日落在老表們都能記得住的日子”,余春鳳想到,農歷二月十五的花朝節,是村民們都熟知的節日,又處在可采摘艾草的周期內,于是舉辦第一屆美食文化節的日期就被定了下來。
“從策劃到決定舉辦用了十天時間”,余春鳳說,由于鄉鎮此前沒有辦會經驗,到落實環節才意識到要兼顧的細節如此之多,這也讓她一度緊張到每天睡不了幾個小時。
2024年3月24日,良村鎮第一屆艾米果美食文化節如期舉辦。據余春鳳講述,前來參加活動的自駕車輛排起長達兩公里的長龍。盡管活動僅持續半天時間,卻吸引了超過3萬人次的參與,遠超預期,這讓良村鎮看到了可以辦第二屆的希望。

艾米果制作現場。
去年10月,良村鎮開始著手準備第二屆艾米果美食文化節。余春鳳介紹說,相較于第一屆,第二屆在辦會規模與看點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但不變的是繼續保留了艾米果制作比賽的環節。在她看來,“艾粿”與“花朝”的邂逅,是獨屬良村鎮的春日浪漫,這場本土節事的沉浸式演繹,當繼續以鄉鄰為主角。
3月15日上午,良村鎮第二屆艾米果美食文化節舉行開幕式,現場設置了15個村的艾米果制作攤位,每組少則五人,多則十余人,穿著各自統一的隊服,投入到火熱的艾米果制作大賽之中。煮艾葉、揉粉、包艾米果、蒸艾米果,一屜屜各具特色的艾米果隨后出爐。村民們和游客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攤位兌換艾米果時,也意味著為這支隊伍投上了自己的一票。
良村鎮厚村村獲得了本次艾米果制作比賽的冠軍,李群是隊伍中的一員。據她講述,平日里,她便喜歡研究美食,聽聞村中要組隊參賽時便主動報了名。在比賽當日上午七點半,李群便與隊員們早早抵達了攤位,做好煮艾葉、揉粉等準備工作。李群激動地分享道,當她看到前來兌換艾米果的人群中,不僅有本村鄉親,還有來自周邊村鎮甚至縣城的游客時,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澎湃新聞了解到,活動期間,準備了5萬個艾米果供游客憑券免費品嘗,讓大家盡情領略興國縣這道傳統小吃的魅力。
令人關注的是,在這場活動中,村民們不再只是觀看表演的圍觀者,而是成為了能走入其中、沉浸式感受盛會的主角,一個屬于“鄉鄰們自己的節日”圓滿收官。
一場“美食+文化+旅游+產業”的探索
第二屆艾米果美食文化節最大的變化,在于活動被延長舉辦了三天,并新增了非遺巡游、山歌自由唱、民俗展演等10余項特色活動。
活動現場演繹花朝節的特色習俗——打耳洞。
上午,鄉鄰們可以在舞臺上沉浸式體驗花朝節的特色習俗——打耳洞、梳頭等傳統儀式。由于花朝節自古以來被視為宜嫁娶的吉日,活動現場還特別還原了開臉、出嫁等婚俗場景。

龍燈巡游。
午后時分,良村鎮17支非遺巡游隊伍沿街巡游,舞龍翻騰氣勢雄渾,魚燈馬燈交相輝映,傳統婚俗生動演繹。而當夜幕降臨,一位位打鐵匠人舞動著高溫鐵水,千朵萬朵鐵花瞬間在空中綻放,猶如繁星點點,呈現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盛景。
興國山歌,唐時起,宋時興,世代流傳至今,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在勞作之余,用山歌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今年69歲的郭德京,是興國山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從七歲起,開始學習唱山歌,經歷了山歌在不同時期的內容演變。

郭德京演繹興國山歌。
郭德京回憶道,上世紀70年代的山歌多以歌頌勞動為主題,而如今,當他登上鄉村舞臺時,更多是通過通俗易懂的歌詞,將政策要義傳遞至鄉鄰們。
兩個月前,得知將在艾米果美食文化節上要進行非遺展演后,郭德京當即投入創作,他決定將美食文化節與良村元素融入歌詞中。“桃李爭艷正逢春,歡迎大家到良村......綠色食品艾米果,繞繞韌韌香噴噴,敬請大家來品嘗,觀光旅游散散心......”。
郭德京表示,為了讓興國山歌走進更多人的視野,他正在學習如何使用社交媒體。閑暇時,他常在直播間與其他山歌愛好者互動切磋,并借此機會推介第二屆艾米果美食文化節,邀請網友們親臨現場感受非遺魅力。
其實,這場活動遠不止于文化與美食的簡單融合,還是一場“美食+文化+旅游+產業”的探索。
在美食節的特色展銷區,“良村優品”“興國甄選”等各類農特產品琳瑯滿目。香醇的茶油、軟糯的黃元米果、風味獨特的臘鴨臘肉等,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選購,這些“土特產”不僅是良村的特色名片,更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興國縣良村鎮黨委書記邱安表示,良村正以“美食+文化+旅游+產業”模式,將紅色文化、客家民俗轉化為振興動能。如今,該鎮已形成艾草種植、食品加工、文旅體驗的完整產業鏈,艾米果年產值突破800萬元,帶動200余戶農戶增收。
澎湃新聞了解到,本次活動,吸引線上線下游客30萬人次,帶動當地經濟消費500余萬元。“我們期望看到更多‘良村故事’在興國發生”,興國縣政府副縣長畢瀲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如今的良村“花朝節”,不僅點燃了當地鄉村文化振興的引擎,也在成為興國縣的“農文旅”發展的新品牌與符號。
老區文旅的“輕盈表達”
“我們將充分挖掘傳統村落非遺資源,不定期開展非遺項目活態展演,傳承和發展民間傳統文化,鼓勵各傳統村落立足古村文化、紅色歷史和綠色資源,增強鄉村旅游發展內生動力。”在第二屆艾米果美食文化節開幕式上,興國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鄧冬猛致辭說道,興國還要充分利用好本地資源,打造更多“一村一品”示范樣板,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
在稍早前的3月1日,興國縣第二屆油菜花節在高興鎮文溪村拉開帷幕。這也是繼去年首屆油菜花節亮相均村鄉后,興國縣第二次舉辦該活動。

第二屆油菜花節活動現場。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油菜花節吸引了不只本地游客,還吸引了不少來自周邊縣市乃至廣州、深圳等地的游客前來。“種油菜讓農民賺一筆,賞油菜花讓農民再賺一筆”,是興國縣舉辦油菜花節的出發點。
如今,以“艾”為媒的艾米果美食文化節,同樣也是興國縣探索“春日經濟”,發展鄉村旅游的新嘗試。
事實上,興國縣是著名的將軍縣,也是蘇區精神的發源地之一,這片紅土地孕育了56位共和國開國將軍。
眾多的歷史資源,也讓紅色旅游成為了興國縣的一張響亮名片。興國縣文廣旅局黨組成員鄧筱霖向澎湃新聞介紹,以將軍園、革命烈士紀念館、官田中央兵工廠為代表的紅色景點,每年會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與研學。
在紅色研學的創新表達上,興國縣已積累了一番心得。以紅興谷紅色教育培訓基地為例,開設了國防教育、安全教育、素質拓展等六大主題上百余門課程。與此同時,基地內還打造了長征路微縮場景,模擬了血戰湘江、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激戰臘子口等長征關鍵戰役,以便于大家更直觀地了解那段歷史。
此外,作為開國上將蕭華將軍的故里,興國縣打造了《長征組歌》大型舞臺劇,如今已成為當地的常態化演出節日。音樂史詩《長征組歌》正是蕭華將軍根據長征史實創作完成的音樂巨著,其對長征歷史的全面概述,如今通過創新演繹,鐫刻在旋律中的雪山草甸,正通過鄉音傳唱,浸潤著每一位聆聽者。
“我們正在多方探索興國文旅的多面性”,鄧筱霖表示,紅色旅游已然成為興國的鮮明標識,因此當大家提及興國,往往首先浮現出嚴肅敬仰的一面,而當下的艾米果美食文化節,以及此前的油菜花節,是激活鄉村旅游的探索,也是老區興國縣構建多元文旅格局的輕盈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