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報頭條 | 六十年,還是一樣甜
□陳茂東
“已經過了60年,東江水還是一樣甜;再過一個60年,東江水還要一樣甜。”東江水供港60周年來臨之際,在香港舉行的東江源愛源護源公益推介會上,安遠縣委書記楊有谷的一番話,飽含著對香港同胞的切切深情。
1963年,香港遭遇罕見的嚴重干旱。為緩解香港淡水資源奇缺的狀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關懷和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推動下,1965年3月1日,“讓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東深供水工程建成并向香港供水。自此,東江清流翻山越嶺,直通港九,不僅解決了香港的用水難題,更為香港的繁榮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贛港兩地緊密聯結的重要紐帶。
作為東江的源區縣,安遠始終將確保“一江清水送粵港”視為神圣使命,始終牢記周恩來總理“一定要保護好東江源頭水”的殷殷囑托,自覺扛起保護源頭生態的重大政治責任,以生態為紐帶,以創新為驅動,持續深化與粵港地區的跨區域協作,在生態保護與區域合作中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守護東江源頭筑牢生態屏障
在安遠縣東生圍鎮江河老圍段,一幅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盡收眼底。
“鎮江河是安遠東江流域的母親河,守好河湖就是守好自己的家。”鎮崗鄉老圍村黨支部書記陳彩勝說,他經常到鎮江河邊巡查,這是他作為村級河長的職責。
60年來,為了讓香港同胞用上清澈干凈的源頭活水,安遠人民始終將生態保護視為頭等大事。進入新時代,全縣上下堅定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東江源區域持續實施“三禁、三停、三轉”生態保護制度,先后關閉企業160多家,拒絕投資項目340余個,不惜為此每年損失上百億元的GDP。作為欠發達地區,安遠還每年拿出專項資金,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前后投入資金130多億元,用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其間,建立健全了覆蓋全縣東江流域的“河長制”“林長制”體系,并組建了600多人的專職護林員隊伍,對源區山林進行常態化巡護。
“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東江源。”獲評“中國好人”的三百山護林員龔隆壽,已經持續守護三百山45載,巡山總里程超過12萬公里,磨破解放鞋150多雙。如今,66歲的他,手中的砍刀,換成了智能巡護終端,但守護碧水的初心從未改變。
在保護東江源區的同時,安遠深化區域保護合作,主動與粵港等地加強交流,與深圳龍華區建立結對合作關系,與定南、尋烏等東江源區縣緊密聯合環資加強司法協作。成立了東江源三百山生態保護基金會,動員社會各界捐款700多萬元,實施東江源生態公益項目10余個。如今,浩浩東江水清岸美,沿江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得益于源區優越的生態環境,東江源頭水質一直保持國家Ⅰ類標準,出境斷面Ⅱ類以上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
情系一江碧水心念同胞情深
“三百山山清水秀、空氣清新,但是比起這美景,更讓人感念的是安遠人民對水源保護的堅持。這趟旅行,讓我對安遠人民的淳樸和犧牲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更深刻的認識。”2月21日,香港洼順集團360旅游公司領隊導游蔣雪玲,游覽完三百山后如是說。
東江源頭三百山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也是全國唯一對香港同胞具有飲水思源特殊意義的旅游勝地,是“飲水思源·香港青少年國民教育基地”。
以山為媒,安遠加強與香港、深圳社團組織的交流合作,每年定期組織香港青少年在三百山開展“思源之旅”夏令營等系列國民教育活動。2024年,三百山“飲水思源·溯源東江”研學路線成功納入香港中小學學生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內地考察參訪點、香港“百萬青年看祖國”交流團重要目的地。
以水為介,安遠開發了東江源礦泉水,并把它推進了香港市場;在香港首播了由安遠縣委主要領導編寫腳本和設計創作的《我是東江一滴水》公益短視頻。該視頻采取擬人化手法,講述三百山上的一滴水如何離開家鄉、經歷長途跋涉流到香港的旅程,以及東江源頭地對保護東江源、東江水作出的奉獻和犧牲。在香港人流密集的區域,安遠投放了以“60年,還是一樣甜”為主題的公交車廣告,展現安遠人民對保護水源水質的堅定承諾和不懈努力。
東江水向南奔流不息,贛粵港情誼歷久彌新。60年來,兩地突破地理界限,構建起多層次協作機制,將“共飲一江水”升華為“共護一江情”。一批又一批的灣區游客溯源而上來到三百山,感悟飲水思源的特別內涵,并通過積極植樹造林、捐資助學、投資項目等方式,展現愛源護源和回饋源區人民的情懷。由港深社團出資建造的思源亭、贛港粵共同鑄就的思源寶鼎,以及香港同胞援建的一座座學校、落戶安遠的一家家港資企業等,見證著粵港澳大灣區同胞和安遠人民一衣帶水、血濃于水的深厚情誼。
在位于安遠縣產城新區的贛州聯豐包裝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經過模切、共軌、壓平、合書芯等工序后,一本本兒童圖書“走”下生產線。據了解,該公司由香港林淑權女士投資建立。公司總經理張松竹說:“公司提供就業崗位400多個,2017年以來已為當地帶來稅收7500萬元。”
近年來,安遠將“東江源”品牌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通過發展“飲水思源”文化游,該縣吸引灣區游客389.9萬人次,接待香港旅游團3700余個,灣區游客占比從2019年的26.63%上升到2024年的40%以上;在招商引資工作中,該縣通過打好“東江源”牌,主攻大灣區市場,5年來簽約引進大灣區項目108個,占全縣引進項目總數的70%以上。
踐行“兩山”理念共赴綠色發展
“節假日至少要提前15天才能預訂到房間,我打算再次擴建民宿。”在三百山鎮秀和堂民宿,老板唐春祥看著客房供不應求,心里樂開了花。三百山鎮村民唐森輝花了3年時間,將自己原來的養殖場逐步改造成一家集餐飲、住宿、垂釣于一體的特色休閑農莊,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拍照打卡,收獲了許多游客的點贊。
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安遠積極探索打通“兩山”轉換通道,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近年來,該縣提出和實施“融入灣區發展,精雕東江翡翠”發展戰略,結合縣情優勢重點發展飲用水、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等綠色產業,大力發展以三百山5A級景區為核心的生態旅游業,努力讓安遠成為灣區的“后花園”“水缸子”“果園子”“菜籃子”“米袋子”。
——持續做旺生態旅游。圍繞把安遠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后花園”,舉全縣之力推動三百山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冠名開通“東江源安遠”號贛深高鐵列車。組建引流小分隊100支,簽約旅行社近1000家,常態化舉辦旅游宣傳推介會,舉辦全國登山賽、自行車大賽等活動,不斷提升“東江源”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譽度。2024年,全縣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237.08萬人次,同比增長22.09%;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0.96億元,同比增長21.07%。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全縣認證綠色有機農產品140個、“圳品”6個,新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3個;建設果旅融合示范基地30個,灣區人民認養臍橙樹1萬多株;發展蔬菜、獼猴桃、百香果、薯類等其他特色產業10萬畝。每天供往大灣區的蔬菜約35噸,每年有包括富硒大米在內的近5.6萬噸大米銷往大灣區。
——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安遠縣構建了以電子信息為首位產業,大食品大健康、林竹木加工和稀土新材料產業協同發展的“1+3”綠色工業發展新格局,全縣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從2020年的37.5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110億元。近年來,該縣獲評全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第四批省級數字經濟集聚區、全市工業倍增升級先進縣,安遠工業園區入列省級綠色園區。
一系列務實創新的舉措,有力有效地推動了安遠的經濟發展,同時也為香港及其周邊地區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優質的生態產品和服務。
六十年風雨同舟,一甲子情深意長。從“開山劈嶺引清流”到“綠水青山共守護”,從“生命之水”到“發展之源”,安遠與香港的故事,是贛港兩地人民深情厚意歷久彌新的生動寫照,更是生態文明區域協作的創新典范。站在東江水供港60周年的歷史節點,安遠堅持不懈以“源頭擔當”筑牢生態屏障,以“灣區思維”深化開放合作,讓東江碧水永遠成為滋養贛港深情、共赴綠色發展的幸福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