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江西省兩會|曾志平:打好文旅“經濟牌”全力辦好民生實事
編前語: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五五”謀劃之年。1月16日起,江西省進入兩會時間,代表委員就如何助力江西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共商發展大計。近日,央廣網江西頻道專訪了江西省人大代表、贛州市大余縣縣長曾志平。

央廣網:大余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大余縣依托獨特的區位、交通、生態等優勢,以打造“大灣區文旅康養基地”為目標,不斷做大做強文旅產業。2024年,大余縣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來推動文旅產業發展?
曾志平:非常榮幸代表大余縣參加央廣網訪談,也非常感謝央廣網及關心大余縣發展的各位網友。過去的一年,大余縣活化利用本土歷史文化資源,優化游客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有針對性地融入灣區文旅元素,持續唱響“大有可觀余韻千年”文旅品牌,在積極探索文旅產業發展新路徑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接待旅游人數801.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78.65億元,公共文化場所服務151.14萬人次。主要有以下四個舉措:

航拍大余城區大景
一、政府發力,“主導”變“主體”。政府主導優化頂層設計,樹立全縣文旅“一盤棋”思想,建立“政府+企業+景區”協作議事機制,破除部門和行業限制。多舉措激發文旅市場主體活力,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文旅產業的撬動作用,設立了每年1000萬元的旅游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文旅產業的開發建設和宣傳推介。持續推進重點大型文旅項目建設,累計投資7.24億元完成西華山國家礦山公園(一期)、梅關景區提升改造等項目,正在規劃建設陽明心園、越野e族森林英雄會永久舉辦場地、西華山影視產業孵化基地等項目。
二、擦亮品牌,“出圈”更“出彩”。聚焦大余優勢文旅資源,持續挖掘和開發“大有可觀”的秀美山川、“余韻千年”的歷史文化,推出“紅色初心游”“絲路探秘游”“福地生態游”“理學溯源游”等四條精品線路,形成以丫山旅游度假區為龍頭,梅關景區、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南安歷史文化園、西華山國家礦山公園等交相呼應的“移步有景、四季可游、處處可玩”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推動“南安板鴨制作技藝”“旁牌舞”“吉村年歌”等傳統列入省級非遺項目,燙皮制作技藝等傳統列入市級非遺項目。

2024年國慶假期,游客在大余景區丫山游玩
三、活動搭臺,“流量”增“留量”。成功舉辦江西首屆越野e族森林英雄會、第二屆“五洲客家音”文化學術交流會、第五屆森勇毅徑馬拉松越野賽等大型文體活動。同時積極探索夜間消費的新業態,開發丫山A哆鄉村篝火晚會、煙花秀、啤酒屋等夜間旅游活動,吸引餐飲商家入駐南安歷史文化園商業街區,打造夜游、夜秀、夜宴、夜娛、夜宿等全新“夜”態,游客人均停留夜數從1.5夜增長至3夜,帶動住宿、餐飲、交通、購物、娛樂等消費需求的大幅增長和旅游經濟的全面繁榮。
四、借力營銷,“迎客”成“引客”。搶抓熱點引爆宣傳,制作大余文旅宣傳片,邀請網紅達人來余踩線體驗。開展目標客源市場的旅游宣傳推介會10余場,邀請來自中華旅業聯盟旅行商、香港華商旅游協會等百人團來余考察學習。鼓勵景區“走出去”,引導丫山旅游度假區在廣州、深圳設立常駐營銷中心,與灣區80余家越野俱樂部、10余家文旅企業、數百家旅行社建立友好合作。2024年,來我縣的大灣區客流量占總客流量的58.5%,省外非灣區游住客比例提高到27.6%。

2024年第五屆森勇毅徑馬拉松越野賽
央廣網: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一年一度的省兩會,吹響了新號角,也開啟了新征程。站在新起點,大余縣將重點做好哪些方面工作,確保2025年各項工作開好局、起好步,實現開門紅?
曾志平:省兩會就今年的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形勢分析客觀真實,目標思路積極務實,工作部署具體翔實,落實措施有力扎實,為我們做好今年工作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下一步工作中,大余縣將認真抓好會議精神和《報告》的貫徹落實,以扎扎實實的工作舉措推動省兩會精神在大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大余贛粵汽車配套產業園
一、讓改革攻堅更有深度。縱深推進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等“國字號”改革事項,鞏固廣播電視基本公共服務縣級標準化試點、農村宅基地“兩項試點”工作成果。深化“管委會+公司”模式,激發園區發展活力。持續開展對標灣區優化提升行動,優化升級營商環境。持續打造“投資大余”品牌,推行“政府+公司+專業機構”聯動招商,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提升深贛對口合作質效,推動創新“大鵬研發、大余生產”協同發展模式。
二、讓產業體系更有高度。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推進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配件、有色金屬和新材料、綠色食品、電子信息4條制造業重點產業鏈以及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配件、鎢及有色金屬、微納粉體新材料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加速推動制造業規上企業數改全覆蓋。推動贛州市鎢產業技術研究院申報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新能源新材料中試基地申報市級中試基地,探索建立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實施產教深度融合工程,培育壯大重點產業鏈適配專業,提升服務縣域經濟能力。

“四好農村路”助力鄉村振興
三、讓鄉村振興更有力度。堅持強農惠農、穩產增收,著力打造鄉村振興大余樣板。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動農業生產“大托管”服務改革試點擴面提質增效,加快打造全國綠色食品原材料(贛南臍橙)標準化基地,推進“大余麻鴨”全產業鏈發展,推廣“贛南早蝦雙季稻”等特色種養。建設“四融一共”和美鄉村,強力打造“秀美雙龍、宜居龍安、窗韻城南”3條示范帶和“新樟池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區,持續推進移風易俗。
四、讓民生事業更有溫度。全力穩定和擴大就業,推動養老保險參保擴面,持續落實三孩獎勵政策。建成投用縣第四小學、西門公辦示范性托育機構,推動大余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新城分校等重點項目建設。完成縣人民醫院整體搬遷,全面推動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深入實施“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力爭城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站點實現全覆蓋,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站點覆蓋86%以上行政村,鄉鎮公辦托育機構實現全覆蓋。完善縣鄉“余快調”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機制,深入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重拳打擊電信網絡詐騙以及“黃賭毒”“食藥環”“盜搶騙”等突出違法犯罪,全力建設更高水平平安大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