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春書寫綠水青山新畫卷
原標題:
創新綠色制度筑牢綠色屏障壯大綠色經濟
宜春書寫綠水青山新畫卷

江西新聞客戶端宜春訊(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梁健通訊員胡鋒)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中心城區和各縣(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全市16個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綠色發展動能持續提升,全市生態農業、旅游產業、健康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10.1∶43.5∶46.4;綠色生態品牌持續打響,河湖長制再次獲得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生態衛士”綜合執法改革成功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2022年,宜春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持續鞏固提升綠色生態優勢,加快暢通“兩山”轉化通道,助推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如今,宜春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贏得中國宜居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綠色名片。

宜春之美,在于天生麗質。近年來,該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認真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強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持續鞏固生態優勢,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同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推進碳達峰試點建設,豐城市成功獲批首批省級碳達峰試點城市,高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獲批首批省級碳達峰試點園區;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集成,打造體制機制創新示范高地,扎實推行河湖長制,推進實施12條(段)幸福河湖建設,在全省率先建立“林長+警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創新聯合執法方式,推進“生態衛士”綜合執法改革,著力解決執法力量不足等問題;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在全省首創實行環境信用修復“代辦制”,案例被生態環境部列為10個環境信用評價領域典型經驗案例之一,面向全國推廣,目前已幫助和引導122家失信企業糾正失信行為、修復自身信用。

為讓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發展優勢,該市持續發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加快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不斷壯大綠色發展動能。加快傳統產業綠色發展,實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啟動新一輪技術改造,大力推進循環產業發展,豐城市循環園區順利通過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驗收,江西睿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申報的“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梯次利用)項目”等4個項目,獲批國家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項目。持續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2022年新增省級綠色園區2個、省級綠色工廠10家;推進新興產業綠色發展,新增10家企業獲評省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加快全域創建富硒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市步伐,全力推進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已建成富硒農產品基地201萬畝,培育各類富硒經營主體449家,共開發富硒產品70多種,完成富硒產品認證220個,注冊富硒農產品商標260個。

為讓綠水青山永續惠民,該市主動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生態文明共建共享。加快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制訂出臺《宜春市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若干措施》,明確86項重點任務,建立定期調度機制,從嚴從細落實各部門責任;推進銅鼓縣省級GEP核算試點建設,該縣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取得階段性成果;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引導各銀行機構豐富綠色信貸產品,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同時,以文旅康養、富硒農業、特色林業為抓手,促進林業、農業、文旅和“大健康”等生態產業融合發展,成功舉辦第十六屆月亮文化旅游節,開展線上線下“百城百夜”等消費活動1718場,銷售總額26.55億元,發行“宜春文旅一卡通”近10萬張,帶動旅游綜合收入超20億元。如今,身處宜春,如同置身于山水畫卷,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