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浩華書法:浩蕩有形 華翰有神
舒浩華,年近耄耋,生于上饒余干,祖籍南昌進賢,號俚語聯癡,于進布藝,靜塵齊主人。系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華夏詩聯書畫院院士、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楹聯學會理事、南昌市楹聯家協會理事,國家非物質文化藝術傳承人。

認識舒浩華已經十多年了,每次與舒老師見面交流,都是一次輕爽而愉悅的享受。雖說他已是耄耋之年,別看他滿頭白發,精氣神卻依然十足,額頭上雖有皺紋,但兩眼卻照樣放光,身形沒有佝僂,步履仍舊矯健,動作也不遲緩,見人總是笑呵呵的,活像一個老頑童,那菊瓣似的笑容綻放在臉上,讓人倍感親切,也百看不厭。
不管與誰打交道,他總是那么平易近人,他的心腸特別好,凡事總替別人著想。他的五官有如長者一般慈祥,性格像兒童一樣率真,做人比青年人還大方。他的心,猶如春季般溫馨、夏季般熱情、秋季般明媚、冬季般純潔。
書法,興趣與習慣
舒浩華生長于鄱陽湖畔的余干縣瑞洪鎮,這個古鎮歷來民風純樸、文風淳厚、人才輩出,其父擅長楹聯創作,他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影響,從小播下了對書法愛的種子。他8歲時便開始練字,平時又喜歡琢磨,不知不覺興趣越演越烈,尤其對楹聯創作更是樂此不疲。最讓舒浩華終生難忘的是,在讀小學時期,班主任老師無私地對其練字進行過悉心關懷和耐心指導,這對促成他以后更加堅定地走書法創作之路起到了很大的鼓勵與幫助作用。
久而久之,書法不僅成為他學習的一種興趣,也成為他生活的一種習慣,更成為他孜孜以求的一種事業。
追求,執著與堅守
“在剛入門的時候,練習書法也許需要一定機緣或天賦,但若要想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走下去,更需要的則是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一種堅持不懈的毅力”,他說,“只要堅持,每一天都會有新的收獲”。舒浩華用自己的執著行為,恰到好處地詮釋了這一切。
自學成才的路上,舒浩華學到了兩個最重要的東西——腳踏實地和持之以恒。他一方面練習書法功底,一方面提升文化素養。長期的勤學苦練,他練就了一種本領,那就是書寫過程中,他不需要看樣本,而能做到胸有成竹、熟記于心。
學習是永遠沒有止境的,他說他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在練習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他對書法的認識與理解比較獨特,“氣韻出于墨,生動出于筆”,在他看來,書法筆墨應隨“意”而生發,切不可為筆墨而筆墨,要以脫略形跡不拘形似的方式,將心緒融入其楹聯書法中,以感受為本,受心靈驅使,將思想融入楹聯創作當中,依心跡而流露,這才是其質,有質方成其佳作。



大愛,捐贈與奉獻
2001年開始,舒浩華一邊從事黨史宣傳工作,一邊以書法為載體,開拓性地用楹聯作品來傳播革命文化的基因、紅色文化的情懷,至今已堅持二十載從未間斷。
2007年,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新館成立之初,他創作了一副楹聯,內容為“石破驚天八一槍聲銘史冊,號銘旗舉南昌起義鑄軍魂”,無償送給紀念館,以表達對先烈的崇拜及對南昌起義的首肯。
接著,他又分別向小平小道紀念館、新四軍舊址陳列館各自獻出一份類似的作品。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逢遇到具有紅色紀念意義的館院開放,他都會呈上自己精心準備的書法作品,以表達自己的初心,貢獻自己的智慧,發揮自己的余熱。
2016年7月,他向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捐贈出“德政施而民心近,良籌布乃事態平”及“辟地開天錘鐮砸碎舊世界,復興圓夢赤幟耀中華”兩幅楹聯精品。
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他提前編撰制作了一幅長9米、寬1.5米的巨幅的紅色楹聯,以個人的名義向黨的十九大致敬。
2017年5月,他向遵義會議紀念館捐贈楹聯一幅“霞光萬丈”以予珍藏。
疫情期間,舒浩華向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院瑞金醫院115名援助湖北醫療隊員每人贈送一幅署名作品,表達出“你們為人民服務,人民為你們留名”的心意。
此外,他還向江西省援鄂醫療防疫隊的1271名隊員及江西赴烏茲別克斯坦聯合工作組的15名成員,每人捐出一幅書法作品共計1286幅,說是“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做點實事。”
“三九嚴寒何所懼,千里冰霜腳下踩。”這些都是對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無所畏懼的精神最好的贊譽。一幅幅書法作品,寫滿了舒浩華對江西援助醫療隊員們的深情厚誼,生動表達了人民對戰勝疫情的堅強決心。
2020年8月,他還為奔赴在抗洪搶險救災一線的人民子弟兵捐贈書法作品10余幅。
情懷,行為與義舉
無論是社區街道,還是園區學校,只要有需要,他都很樂意。在江西科技學院、江西教育學院、南昌航空大學校園內,他在做黨史知識宣傳的同時,一邊讓學生進行趣味猜謎語,一邊進行紅色文化楹聯的創作,通過這樣的有益互動,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在余干、進賢、南昌等地,他的書法及楹聯作品,多次進庭館、進社區、進老干部活動中心展出,其中黨史知識謎語60米長幅于今年端午節期間在省府大院社區連續展出了很多天,深受贊賞。不少老同志對此更是倍感親切,紛紛表示,這不僅促進了了解,還加深了友誼,既豐富了生活,又學到了知識。
2021年6月,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他在江西科技學院附中舉辦了巨幅紅色文化楹聯作品展覽,展出了紅色文化楹聯40余幅,這些都是他原創的巨幅紅綢金字,其中長聯16幅高達9米。
在今年國慶節即將來臨之際,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江西科技學院大學本部又邀請舒浩華攜其書法楹聯精品及謎語長幅進駐校園隆重展出,再次展現紅色文化的風采。
舒浩華在楹聯創作的基礎上,一直致力于紅色文化的宣傳,參加過無數次大型的紀念活動,他的作品堪稱鴻篇巨著,既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又傳遞了愛心傳播了美,弘揚了社會正能量,廣受業內業外各界好評,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他的楹聯書法作品構思巧妙聯墨俱佳,尤善因人因事即席書撰嵌名聯,緊扣主題,跟隨時代,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特色,才華與姿韻
走進他的書房,流淌于書海中,倘佯在墨趣間,談笑皆鴻儒,往來為騷客,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無對貧窮的恐懼,也無對財富的渴望,這般“心無掛礙”的人生,是一種幽心,是一種禪意。這樣的境界,也實在讓人欽佩、向往不已。
欣賞他的作品,他的楹聯對仗精確厷穩,聲律對仗相得益彰,語言言簡意賅,意蘊豐富深厚。
應該說,他既寫得一手好字,楹聯又極具詩情畫意,因此,他的楹聯書法作品成為不可多見的一種特色。
在外行看來,也有人說他的字不規整,字寫得沒有章法,是草率之下完成的作品,但內行都知道,這其實都是他刻意而為之,他大膽打破傳統書法中的保守思想,摒棄傳統審美的條條框框,他下筆的速度相當地快,寫的橫并不平整,很多豎也是在顫筆中略斜的,連整體字勢都向右上揚起,但他的正氣恰就隱藏在這小小的傾斜之中,如此獨樹一幟的個性,恰恰證明了他的實力與才華。
從他的任何一個單字來看,如刀如劍鋒利非常,關鍵的是中部凝縮四周外散,如此一來,結構變得十分新奇,呆板之氣頓消,反而平添一份灑脫的姿韻。
他的字長短互應,橫長、撇利、捺穩,如棒似錐,又像船槳,似乎字與字之間的界限并不那么明顯,但彼此間卻有著某種特殊的聯系。雖然撇捺放肆,卻又能兼顧四周,給人一種長短互應的感覺,許多字排列到一起,呈現出一種瀟灑昂揚的氣象。
名望,格局與成就
舒浩華的書法,還有一個難能可貴之處就是,他創作的嵌名作品,獨一無二,因人而異,因名而生,絕無僅有,體現在作品和對象的合二為一,極具針對性和唯一性。
舒浩華創作的嵌名楹聯《德政施而民心近、良籌布乃世態平》《習秉丹心資善政、仲情赤縣建奇勛》,無論如何也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還有,全國人大原委員長吳邦國攜夫人章瑞珍于2015年4月來華夏筆都進賢縣文港鎮參觀時,舒浩華當面為吳邦國夫婦書寫“邦盛國強民族夢,瑞和珍愛現代情”楹聯,吳邦國現場揮毫回贈“蘭德梅操”墨寶一幅。
正因如此,于是有人認為,倘若能夠收藏到舒浩華私人定制的作品,這種機會來之不易。

他謹記著廖靜文先生生前的激勵與教誨,秉承著中華書法文化的傳統與美德,將楹聯創作作為情感的訴求和精神的希翼,融入到自己的修養、學識、志趣、理想當中,并以藝術的形式向世人展現出楹聯作品的無窮魅力與風光。
舒浩華的書法楹聯作品不僅被徐悲鴻紀念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古街書畫院等國家級館院所收藏,其事跡還被收錄于《中國書畫家報》、《中國楹聯實典》等多家大型辭書,書寫著他的傳奇書法人生,記載著楹聯文化的發展歷程,敘述著藝術與世人的對話。
古云:“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因為近乎癡迷,所以才能用心專一,繼而才有驚世之作。一個對書法創作如此癡迷而又如此勤勉的老人,怎么不叫人肅然起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