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贛南師范大學國家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年科技特派團:為臍橙產業發展貢獻科研力量
本報全媒體記者李 芳
初冬時節,行走在贛南鄉間,隨處可見臍橙園。園子里,圓潤飽滿的臍橙掛滿枝頭,果農穿梭于果樹間忙著采摘、分揀裝運臍橙,好一派豐收景象。
贛南農民因臍橙而富,贛南農村因臍橙而美。這金燦燦的致富果背后,也凝結著近十年來,贛南師范大學國家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年科技特派團科研工作者們的無數心血。今年,該特派團獲評第25屆江西青年五四獎章集體。近日,記者走近這支科技特派團,探尋他們如何用科研的力量助力臍橙產業發展。
“2012年,《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次年4月,我們中心就獲批組建!痹搱F隊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心剛成立不久,就遇到了號稱“柑橘癌癥”的黃龍病大暴發,贛南臍橙面臨嚴重威脅。
病區就是戰場。中心立即派出7名博士、碩士到臍橙黃龍病危害最嚴重的7個縣掛職。他們到任后,深入山區查看黃龍病的發病情況;帶領基層技術人員識病樹、去病原;進村進園辦培訓班,提高果農的認識和信心。同時,集成并實施普查清理病樹、種植無病苗木、防殺柑橘木虱、假植大苗補種、防護林生態隔離等綜合防控技術體系。在特派團科技力量的助力下,經過幾年的努力,贛南臍橙的黃龍病發病率由原來的17.9%下降到目前2.0%左右,栽培面積也恢復到175萬畝。
攻堅黃龍病后,特派團又組建7個青年科技特派小分隊,小分隊36名成員常年活躍在科研和臍橙生產一線。特派7名博士黨員與贛州市18個縣(市、區)果業局對接,受聘擔任地方政府產業技術發展顧問,常態開展育種栽培、土壤肥料、病蟲害防控、儲藏保鮮等技術服務;首創“山頂戴帽—山腰種果—山腳穿靴”的種植模式和低碳環保的臍橙貯藏保鮮關鍵技術;承擔省部級以上研發專項180項,制定了臍橙國家標準及13項行業、地方標準;優化臍橙產業結構,選育出新品種。
提到特派團選育的新品種,不得不提到團隊歷時8年培育出的“贛南早”臍橙品種。以往,臍橙上市的時節都在11月,而“贛南早”能讓人們在10月中上旬就品嘗上臍橙?蓜e小看提早上市的這40天,它不僅延長了鮮果上市時間、豐富了柑橘種質資源,還提升了我國臍橙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目前,“贛南早”已在江西、廣西、重慶、福建、湖北等地引種示范,年產值達15.6億元。
為打好富硒品牌,該團隊以發展贛南優質富硒臍橙的現實需求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富硒土壤到富硒臍橙的生物轉化機制研究,研制了富硒葉面營養劑(臍橙專用),制定了江西省首個柑橘富硒地方標準,開發了富硒臍橙種植方法教學軟件并獲得軟件著作權,持續推進贛南優質富硒臍橙綠色種植模式探索,讓老區人民增收致富的“硒”望一步步變成現實。
在助力臍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特派團自身也不斷發展壯大,精兵強將越來越多。到目前,團隊已經擁有33名博士教師、6名教授、15名副教授,博士人才占比90%以上。這群被譽為“紅土地上的特殊果農”的科研工作者,把觸角伸到了贛南果園的每一個角落。他們走近果農,和果農交朋友,傾聽果農心聲,走到哪里,哪里就播下科技的“種子”。
“扎根紅土地,用智慧和青春,為老區人民致富、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采訪即將結束時,特派團的成員們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