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網信辦發布通知稱,“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短短4天,“滴滴出行”經歷了上市和下架的巨大轉折,折射出監管部門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重拳決心。
大數據時代,隨著個人信息價值的凸顯,個人信息收集亂象突出,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發,個人信息濫用程度嚴重,我國個人信息安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維護個人信息安全,需要多方努力,擰緊個人信息保護的“安全閥”。
維護個人信息安全,需要全體公民提高意識。接個電話,明明是陌生號碼,但電話那頭的人卻對你的個人信息了如指掌,讓人憤懣不已,卻又無奈地面對了一個現實:自己的個人信息乃至部分隱私已經進入了大型公司的數據庫,這是否會危害我們的安全,作為個人我們只能“聽天由命”。因此,要維護個人信息安全,首先應當從信息源頭把好關、擰緊閘。在注冊使用App時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升保護技能,通過了解隱私政策、關閉非必要權限、加強對個性化標簽和定向推送的管理等方式,降低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同時要加強學習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等相關法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并掌握投訴舉報渠道,能夠在個人信息泄露時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維護個人信息安全,需要所有企業“立身行己”。企業作為用戶個人信息的收集者、使用者、管理者,對用戶信息的保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收集用戶信息時,應當明確隱私政策,告知用戶收集信息的類型、目的及使用范圍,為用戶刪除數據、注銷賬戶提供渠道。在使用信息時,應當將個人信息保護理念融入運營管理中,加強內部控制,嚴格設置使用權限,提高員工的信息保密意識,降低“內鬼”侵害個人隱私風險。在管理信息時,應不斷探索信息防護的新手段,創新信息保護的新技術,提高信息防攻擊、防泄漏、防竊取能力。
維護個人信息安全,需要監管機構持續發力。有數據統計,僅2021年6月,工信部就通報了291款侵害用戶權益App。截至通報時,仍有83款App未完成整改,包括前程無憂、豆瓣等。7月以來,除“滴滴出行”被下架外,“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被網絡安全審查,從通報可以看出,保護個人信息監管逐步常態化,但監管力度仍需加強。為進一步加強個人信息保護,需要各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形成高效的監管體系。同時,可以引入自評與第三方安全評估機制,通過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信息安全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采集單位采取適當措施,降低個人信息泄露風險。最后,還需要加大信息泄露的懲治力度,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無論是因為主觀違反相關規定的行為,還是因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等客觀原因導致信息泄露的,給予涉事單位和個人必要懲戒,并及時公布結果,既起到警示作用,也提示社會公眾加強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胡聰)
1、本網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資訊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中國江西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中國江西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站協 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歸本網站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網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商業目的及應用建議。 已經由本網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江西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3、凡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網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本網 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 損失。
4、對于已經授權本站獨家使用提供給本站資料的版權所有人的文章、圖片等資料,如需轉載使用,需取得本網站和版權所有人的同意。
※聯系方式:贛商服務與監督平臺 電話:0791-86847057